一座城市最地道的美食風情,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路邊攤里。
就像武俠片里的經(jīng)典套路,絕世高手恰恰無需包裝,大隱于市。
最近擺攤在網(wǎng)上變得挺熱鬧,什么一天掙三萬、年入百萬的說法……當然,這些新聞看了樂呵樂呵就得。
其實,地攤的熱鬧,最幸福的大概還是各路吃貨們。
一個合格的吃貨,應該既能享受星級餐廳里的精致堂皇,也能在其貌不揚的路邊攤里找尋專屬美味。
前兩天看了一新聞,說深圳“最強臭豆腐攤”,為了躲避城管,每天通過微信群告知顧客出攤地點。顧客提前去排隊,往往等到深夜,攤主才出攤,沒一會兒,臭豆腐就搶購一空。
▲圖/界面新聞
或許,這是個很精妙的營銷手段。但不能否認的是,像臭豆腐一樣的街頭小吃,還是在路邊攤更有吸引力,一旦登堂入室,要么口味改變,要么價格翻倍。
其實不止是在中國大陸,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總有一些離開路邊攤就會失去滋味的美食。
韓國廣藏市場里熱氣騰騰的炒年糕、細紫菜卷;
印度街頭的鷹嘴豆和咖喱炸餅;
中國臺灣夜市上的牛肉面、蚵仔煎;
日本大阪道頓堀的大阪燒、章魚燒;
▲新加坡小販中心
到了東南亞就更多了,新加坡小販中心里的各路美食,越南胡志明市遍布的小吃攤,而在泰國曼谷,有路邊攤甚至獲得了米其林一星。
這些路邊攤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美食,為每個城市打上專屬于自己的印記,代表著當?shù)厝撕彤數(shù)匚幕?/span>
說起來,中國人對路邊攤的美食也并不陌生,甚至還有很深的感情。
早在東漢時期,中國便出現(xiàn)了夜市;至唐朝時,雖然有“宵禁”制度,但夜市依然普遍存在,南方地區(qū)尤其突出。
不過這些都只是前奏。到了宋朝,夜市和路邊攤的規(guī)模空前。
南宋時期孟元老在南渡之后,回憶東京即開封的繁盛而作《東京夢華錄》,其中就描述了東京汴梁的夜市和賣小吃的攤子。
“夏月有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豬臟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清明上河圖》局部
到了南宋,據(jù)吳自牧《夢粱錄》記載,臨安夜市早已實現(xiàn)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無休。夜市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有盡有。
事實上,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朗,都是誕生在路邊攤上的:北京的爆肚、重慶的小面、成都的蛋烘糕、武漢的熱干面、長沙的臭豆腐……
而在過去幾十年,我們經(jīng)歷了路邊攤從無到有,又漸漸凋零的過程,很多攤子,開著開著就從我們的生活中遠去。
十幾年前,北京雙井橋下有一位賣熱干面的大叔,雖說熱干面在武漢是早餐,但到了北京也就沒那么多講究了,大叔常常都是晚上出攤。
總擺攤還是不方便,后來,大叔在附近小區(qū)的一個角落弄了個鐵皮房,支起了招牌。
最近幾年,搬到了更遠的地方開成了餐館,在某點評上還成了網(wǎng)紅,不知道經(jīng)營者換了沒有,但熱干面的味道,卻變得讓人一言難盡。
很多路邊攤之所以令人懷念,首先在于,能做下去或者堅持下去的路邊攤,都做到了美食的本源——好吃。
路邊攤不同于飯館,有著服務和環(huán)境的加成;小本經(jīng)營也不同于資本運作,沒有那么多閑錢或者精力去搞營銷。唯一能競爭的就是手藝。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攤子就不說了,但能長期堅持下去還被人記住的攤子,手藝上總還是有些絕活兒的。
除了好吃,中國人對美食另外一個評價維度就是價格了。“好吃不貴”是對很多日常美食很高的褒獎。
于現(xiàn)今的餐飲業(yè)來說,最大的壓力恐怕就來源于房租。不用繳納高昂的店面租金,是路邊攤美食便宜的重要原因。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路邊攤的自在灑脫煙火氣,是其它環(huán)境難以給予的。
不止于此,路邊攤的存在為很多擁有一技之長卻沒什么資本的人提供了謀生空間,也讓低收入群體有了廉價的餐飲。
另外,低租金壓力的路邊攤,也能使一些有特色的飲食流傳的更久。
就拿北京來說吧,一有人說起北京是“美食荒漠”,總會有反駁說,北京以前有XXX特別好吃,就是現(xiàn)在吃不到了。
為什么呢?那些東西費工費力,又不是什么名貴珍饈,以前做出來擺攤賣了,掙個辛苦錢能養(yǎng)家,現(xiàn)在費了半天勁,還不夠交房租的。
當然,有人一定會提及路邊攤的衛(wèi)生問題、食品健康問題。但這些不是二元對立的,都可以通過更精細的管理來解決。
開封、成都等地,都有針對路邊攤的精細化管理,“有”和“無”之間,其實還存在著非常非常大的空間。
只有路邊攤穩(wěn)定經(jīng)營了,才不會想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似的賺快錢,就有可能做出更多的美味。
其實,中國很多城市的代表性美食都是打路邊攤起家的。不管時代怎么變化,有些經(jīng)典的味道總是難以取代。
在沈陽,不起眼的雞架,成為這座城市里老少爺們最愛的下酒菜。街頭支上一個爐子,燉、熏、炸、烤、炒,各種烹飪手法將沒什么肉的雞架變得有滋有味。
就像一個段子說的:“桌上擺著雞架、抻面、老雪花,就算他是個黑人,你也知道這是沈陽來的。”
而在緊挨著沈陽的撫順,當?shù)厝藢|北魔改版麻辣燙進一步升級,將食材從湯中撈出,撒上白糖,做成酸甜口兒的麻辣拌。
到了東北三省最南端的大連,鐵板魷魚永遠是路邊攤最火爆的檔口之一。
新鮮的魷魚不需要復雜的調(diào)味和料理,只要在高溫的鐵板上煎熟,輕輕地刷上一層蒜蓉辣椒即可。對比那些包裹著濃厚醬料的魷魚,這樣做出來的,更能品嘗到魷魚本來的鮮味。
北京的炙子烤肉如今雖然已經(jīng)進店,但也是由路邊攤發(fā)展而來的。
天津的路邊攤更是包攬了這座城市的早點:油條、卷圈兒、鍋巴菜、煎餅果子,乃至大餅卷一切……
南京夜市發(fā)達,什么獅子橋、金陵小區(qū)等等,但最讓南京人惦記的還是遍布南京城的賣活珠子的攤子。
“活珠子”是雞蛋即將孵成一個生命但是又沒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經(jīng)有了頭、翅膀、腳的痕跡。
賣活珠子的路邊攤,一般一個爐子,一口大鍋,白水煮。也會有老板再帶上一個爐子,放個煎鍋,把裂了的蛋剝出來,放油稍微煎炸一下。
而杭州人用薄餅將油條和青蔥卷在一起,再上鍋煎烤,待到蔥香飄出,刷上一層甜面醬,便是杭州小吃蔥包燴兒。
除了早餐,宵夜也是武漢美食界的重頭戲。小龍蝦、燒烤名聲在外,但各種鹵味攤子才是武漢宵夜最原本的味道。
牛肉、五花肉、肥腸、海帶、千張、干子、腐竹、藕片都是經(jīng)典的鹵味,當然最出名的,還是鹵鴨脖。
武漢有很多鹵味界的傳說,都隱藏在居民區(qū)的巷子里。入夜微涼,在街角的手推車上買上一點,享受一個人的深夜食堂。
潮州打冷,指的是潮州大排檔經(jīng)營的冷盤熟食。鹵味、魚飯、涼菜等等,最吸引人的還是生腌的海鮮。
生腌在潮汕有“毒藥”之稱,意指吃過的人都會愛上那個味道無法自拔,猶如中毒。
潮汕人常用蒜頭、辣椒、香菜、白酒、醬油、香油、味精等佐料來腌漬,激發(fā)出食材的鮮味。在潮汕的大排檔上,生腌海鮮往往就是估清最快的菜品。
成都的蛋烘糕、重慶的酸辣粉、長沙的臭豆腐、上海的蔥油餅、廈門的蚵仔煎、廣州的燉牛雜……
講道理,如果將中國的路邊攤美食寫盡,弄出幾本專著大概是不成問題的。
篇幅有限,也只能寫這么多,如果你有特別喜愛的路邊攤,歡迎留言。
關于我們
|
新聞資訊
|
服務中心
| 關注我們
![]() ![]() |
![]() |